中美贸易约占全球海运量的20%。美国实施高关税以来(2025年4月),我国对美海运集装箱订单量下降60%以上。如果中美关税战持续,由于需求减少,海运运费下跌,港口吞吐量下降,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将面临显著压力,甚至引发行业重组和洗牌。
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受影响最大,例如只做中美航线的海运代理公司、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缺乏多元化能力,订单下降60%直接威胁生存。而且复杂关税导致物流公司需要处理更多的清关手续,清关成本上升,利润进一步下降,企业无法承受。
大型企业虽承受能力较强,但利润压力也大,2025年第一季度航运公司平均利润率从10%降至5%。有些大型企业只能利用资金优势收购中小竞争对手,例如某些港口计划并购区域中小货代,扩大市场份额,这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生存空间。
面对中美高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,国际物流企业不仅将面临航线和运力配置的调整,甚至包括商业模式、客户结构、服务能力和组织结构都要面临重组的压力,不只是临时应对订单减少,更可能是一次模式重构和市场重建的过程。因此,未来可能需要采取以下策略。
1.摆脱中美单一航线,优化对欧航线,转向东盟、南亚、中东、拉美、非洲等地区,扩大东南亚航线,建立与RCEP区域广泛的运输网络。
2.适应高关税形成的全球供应链的趋势,积极开辟东南亚出发至美欧航线,转型为区域供应链整合者和多国货源调度者。
3.在当前货量不足、需求不稳的情况下,短期内航运企业可采用小型船舶,长期可采用 “小船调动+大船主轴+区域网络”的组合模式,以灵活应对全球供应链变化。
4.为应对各国对我国产品设置的关税、溯源、环保、安全等新的措施,企业需要提供合规、避税、转运、原产地设计等通关一体化增值服务。
5.中小企业可以专注细分领域(如冷链物流),对于无法实现转型的企业,尽早寻找战略合并对象,整合进更大平台。
尽管如此,国际物流企业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开拓新的市场并不容易,这些市场的需求规模有限且竞争激烈,市场总量不如美国市场,且需求偏向基建和低附加值商品,利润不够高,难以完全替代美国对高附加值产品(如半导体、消费电子)的需求,很难完全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。
中美航线货运量的下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纵使中美关税下降到50%,全面恢复如初的可能性非常低,美国仍会保持对“中国制造”在关键行业(电车、光伏、电池、芯片)的限制,应为制约恢复的不是税率本身,而是美国的政治策略。